谷雨书苑第六期读书分享活动 - 《江城》 - Tao Guo

May 3, 2015

分享视频

分享资料

分享人:郭涛

从事软件开发,喜欢读书,旅行,网球和跑步

分享书目:river town(江城)

一个27岁的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一个曾经自助旅游跑完半个地球的美国年轻人,于1996年参加和平队深入中国腹地,在四川涪陵师专担任了两年英语老师。《江城》这本书就是作者何伟对这段特殊经历的纪录和思考。对于在海外求学工作的异乡人来说,这本书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考,即如何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看待和感受周围不一样的事物,同时也完成人生的蜕变。

书目作者:Peter Hessler(中文名 何伟)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 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海斯勒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毕业后更从布拉格出发,由水陆两路横越俄国、中国到泰国,跑完半个地球,也由此开启了他的旅游文学写作之路。 海斯勒散见于各大杂志的旅游文学作品,数度获得美国最佳旅游写作奖。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中,《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则荣获《时代周刊》年度最佳亚洲图书等殊荣。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时间&地址

5月3日 周日晚上6:30
@635 High Street, Palo Alto

诗歌朗诵

Sonnet 18 by William Shakespeare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s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e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re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朱湘译文:

  
  我来比你作夏天,好不好?
  不,你比他更可爱、更温和:
  暮春的娇花有暴风侵扰,
  夏住在人间的时日不多:

  有时天之目亮得太凌人,
  他的金容常被云霾掩蔽,
  有时因了意外,四季周行,
  今天的美明天已不美丽:

  你的永存之夏却不黄萎,
  你的美丽也将长寿万年,
  你不会死,死神无法夸嘴,
  因为你的名字入了诗篇:

  一天还有人活着,有眼睛,
  你的名字便将与此常新。

Robert Frost’s “Nothing Gold Can Stay”

Nature’s first green is gold,
Her hardest hue to hold.
Her early leaf’s a flower;
But only so an hour.
Then leaf subsides to leaf.
So Eden sank to grief,
So dawn goes down to day.
Nothing gold can stay.

阅读分享

乡下的空气非常糟糕,因为长江上的风会把乌江对岸城里面的污染物吹到这边来。因此,我知道跑步对我的健康弊大于利。不过,跑步让我心绪平静,因为沿途的田野宁静安逸,而跑步这项活动总给我熟悉的感觉。那种长久以来熟知的感觉——胸口发紧,双腿打沉——将我生活过的所有地方串连起来:密苏里、普林斯顿、牛津和涪陵。在山峦间奔跑的时候,我的思绪如行云流水一般穿越时光隧道,驰骋在这些地方。我记起了沿着古老的密苏里—堪萨斯—得克萨斯铁路线奔跑的情形,我想起了野猪山上油菜花盛放的金色,以及丽溪河那古老的廊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即便是四川这些满布陌生的古墓和梯田的山峦,也逐渐让我有了家的感觉。

不过我现在思忖起来,我上的那些课会不会留下点什么印迹呢?我希望我的学生们会记得弗罗斯特的那一首诗,或是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别的什么东西。那也许是某篇小说里的某个小角色,又或许是莎士比亚某一首十四行诗里的某一个片段——我只希望他们能够记住点什么。我希望他们会把这一点点东西藏在记忆的深处,并从那质朴的美感中找寻到一点永恒的真实。这就是我对文学的信念:真实是永恒的,不受日常生活所累。


Comments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