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书苑第十七期读书分享会(《宿缘:美国对中国的观念史》)by 刘雁

July 26, 2015

##分享音频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Kelly讲解诗歌部分:

##分享人: 刘雁 资深出版人,毕业于南开大学。曾任职商务印书馆教科文中心主任,新星出版社及百花文艺出版社先后担任副总编。精通文史题材及知识分子研究。二十余年为他人做嫁衣并乐此不疲。于2014年初移居美国,继续从事出版相关工作。

##分享书目: Fateful Ties: A History of America’s Preoccupation with China 宿缘:美国对中国的观念史(Fateful Ties: A History of America’s Preoccupation with China) 哈佛大学出版社 2015年4月版

中美关系始于什么时候?远远早于我们通常的想象。当17世纪早期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大陆时,他们也带来了欧洲对中国文化与中国商品的迷恋。从那时开始,美国人就期望找到和打开一个通往富庶中国的通道。触发独立战争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倾倒的正是东印度公司贩自中国的茶叶。独立战争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要从英国人手中夺得与中国自由贸易的权利。

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之后,两国关系正式展开,美国对中国的认识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真实的中国对于美国来说,曾是精美商品的产地,贫穷愚昧亟需帮助的国度,和基督徒传教的使命所在;也是有着庞大人口的重要市场,对抗法西斯的重要盟友,和背道而驰后最危险的敌人。美国人欣赏赞叹优雅的中国艺术,并不妨碍他们残酷奴役华工,通过排华法案,正如美国人谴责罪恶的鸦片贸易的同时,美国对中国的鸦片贸易总额仅次于英国,高居第二位。 但不管是黄祸还是红祸,盟友还是对手,对美国来说,世界上不曾有第二个国家,如此长久、持续地占据美国人的关注,激发各种想象,被视为与美国切身利益和未来紧密关联。今天,美中关系的重要性无需赘言,而崛起中的中国的种种不确定性,重又激起美国人的种种疑虑。回顾来时路,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今天和未来。

本书按照晚清、民国、二战、冷战以及当代的历史顺序,从文化、经济、宗教、地缘政治等各个方面,对美国人看待中国的观念史进行梳理。如果说两国官方的外交来往是“显性”的,那么,这本书更多地着眼于“隐性”的因素,即政治领袖的个人记录,以及企业家,艺术家,传教士,社会活动家等民间人士的活动,及其对中美关系和人们观念的影响。书中列举的,比如《Time》、《Fortune》、《People》等杂志的创办人亨利·卢斯夫妇,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意象派诗人庞德,好莱坞女演员Shirley MacLaine等等。这些生动的历史事实,在极具说服力地证明作者的论点的同时,也使得本书的阅读相当轻松愉快。

##作者简介: Gordon H. Chang (张少书) 斯坦福大学历史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早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本科)和斯坦福大学(硕士及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与世界,著有《Friends and Enemies: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1948-1972 》(1990),《Asian Americans and Politics: An Exploration》 (2001)《Chinese American Voices: From the Gold Rush to the Present 》(2006)等多种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张教授的父亲张书旂,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与徐悲鸿、柳子谷并称“金陵三杰”。 抗战时期,张书旌的画作《百鸽图》,作为中国方面的礼物赠送给罗斯福总统,成为第一张入驻白宫的中国画,现在仍收藏在罗斯福总统图书馆。

##报名链接 FB报名地址

##时间和地址 7月26号,周日晚上5:00pm
@635 High Street, Palo Alto


Comments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